摘 要: 隨著新冠肺炎在全球流行范圍的不斷擴大,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面對的形勢愈發嚴峻。在新形勢下,傳統的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發展模式,已經越來越無法應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因此探究新的發展模式已經成為當務之急。本文從當前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的現狀與困難出發,分析影響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管理的因素,并基于此提出新形勢下保健中心事業發展的新思路,以期為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事業的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旅游; 衛生; 保健;
0 、引言
近年來,國家與國家之間人員流動越來越緊密,新冠肺炎在全球傳染也越來越嚴重,這些新問題的出現,為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事業的發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境外人員進入別國可能引起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暴發,如果不做任何防控措施感染率將在96%以上。因此,如果對于來自國際的傳染病不做防控,那么很容易演變成公共衛生事件。在新形勢下,如何改善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的發展模式,有效防控國際傳染病傳入傳出,如何做好主責主業,已經成為國際衛生保健中心發展的重要關注內容。
1 、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以下簡稱保健中心)的現狀與困難
1.1 、進出境人員對健康危害的認識較低,保健中心工作開展困難
中國作為國際化大國,每天都需要面對來自不同國家的游客,大量的本國人員也會去往其它國家。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工作面對的第一個難題,就是這些外來人員,以及出國人員,由于生活環境和生活條件不同,其對健康危害的認識程度也不同。以新冠肺炎為例,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國采取了卓有成效的防控措施,出入境人員防護意識較高,疫情防控的效果較好。而有些國家則實行群體免疫,并沒有意識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危害。正是由于進出境人員對疾病的危害存在較大的認識差異,造成口岸保健中心的工作難以開展。
1.2 、保健中心發展各地不均衡
各地發展不均衡,是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發展面臨的另一個困難。保健中心發展的不均衡主要體現在地域差異上,主要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在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保健中心得到的政策支持和財政支持較為充足,與市場的融合較好,發展較為順利。但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保健中心的發展往往較為落后。其中主要原因是當地的政策和財政很難對保健中心有所傾斜,此造成了各地保健中心發展的不均衡。
1.3 、保健中心人才配置不足
保健中心人才配置不足,是保健中心發展面臨的另一個普遍問題。保健中心大部分屬于非營利組織,因此對于國家和地方財政具有依賴性。但是,近些年來國家和地方財政對保健中心傾斜不足,這就導致保健中心自身的財力無法留住高層次人才,只能維持在勉強能夠運轉的水平。其次是改革導致的專業人員和非專業人員的比例嚴重失衡。以哈爾濱海關隸屬的關東寧海關保健中心為例,東寧保健中心編制12人,實在編人數8人,這8人中從事醫學專業的人員僅2人,其它6人都是非醫學專業的,醫學專業人員配置的不足,也使得保健中心的功能難以得到完全發揮。
2、 影響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管理的因素
2.1、 事業單位的改革
事業單位的改革是影響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保健中心主要依賴國家和地方財政維系運轉。但是,這種運營方式往往會導致效率低下,服務質量難以提升。對事業單位進行改革,將衛生保健中心由官方機構逐步向公益二類組織轉變,是保健中心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影響保健中心未來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2、 法規與政策的調整
隨著我國行政法規的調整以及民法典的頒布,保健中心發展所依據的法規和政策也出現了較大的調整。從法規角度來看,我國法律法規并沒有專門對保健中心進行規制。但是,從法律體系角度來看,保健中心已經被包含在法律體系之內,如防疫法、衛生防治法、國境衛生檢疫法等。從政策角度來看,不論國家政策還是地方政策都愈發重視保健中心的建設,但是與當下保健中心相匹配的發展模式仍然在探索當中。
2.3、 國際旅游醫療服務衛生保健體系的逐步健全
在很長一段時期之內,我國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大力推進國際衛生保健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形成在國際旅游衛生保障體系當中主要以基本保健和國際旅游醫療保障為主體,各種其它醫療衛生保障為補充的多形式模式,除此之外,還有專門的商業健康保險為其作保障。由此形成了醫療和商業保險為基礎和為補充的多層次、寬領域、全民覆蓋的醫療保障體系。中國在國際旅游醫療服務衛生保健體系當中,已經將全國推廣的最為普遍的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提升到了數億人數,醫療服務體系逐步健全,對保健中心面向社會開展醫療服務奠定了基礎。
2.4 、新型傳染病對公共衛生體系的威脅
新型傳染病對公共衛生體系的威脅,是影響保健中心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雖然中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卓越的成績,但是必須看到我國對于公共衛生體統威脅的防控措施和經驗在2003年遭遇了SARS極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危險沖擊,在這之后,我國在面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時依然出現了2003年就曾經出現的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弊端和問題。由此可見,公共衛生體系在面對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中,公共衛生體系存在的問題依然突顯。
2.5 、通關岸檢測方式的改變
口岸檢疫檢測能力是口岸公共衛生核心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有效防控疫情輸入的重要保障。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為例,中國各地尤其是海關總署已經針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結合各個口岸防控疫情取得的經驗和教訓以及實際情況,修訂下發了各種不同版本的海關口岸防控技術方案,為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線防控提供了最為及時的指導意見。全方位對通關口岸的檢測方式和檢測能力進行了優化提升,這對為口岸海關檢疫執法從事技術支撐職責的保健中心來說,無疑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3 、新形勢下保健中心事業發展的新思路
3.1 、發揮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優勢
公益二類的事業單位與公益一類比較而言,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的專業含量更高。例如,二類的事業單位包括了教育、醫療等單位,而一類主要是涉及的多是必須掌握在國家手里的資源。公益二類單位相比于公益一類單位而言,在完成主責主業的同時可以自己創收。因此,公益二類單位應當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以及造血優勢,逐步向公共事業組織發揮公共職能的方向轉變。
3.2、 調整保健中心的發展規劃和服務理念
國際衛生旅行衛生體系的整體優化有利于整合我國各地各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和海關口岸的保健中心資源, 從形式和本質上最大限度地擺脫各地各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和海關口岸的保健中心行政藩籬與隔閡的局限, 切實做到以各地各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和海關口岸衛生檢疫需求為發展規劃的最終導向,最終打破行政分割固有模式的弊端,創造扁平化和全覆蓋的管理模式。
3.3、 提升醫療服務的專業技術能力
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專業能力的提升應充分運用科學評估,最大限度地對公共衛生危害的檢測鑒定技術進行最為及時的優化和升級, 以非典防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技術,對公共衛生事件緊急應的技術進行升級,除此之外,還需重視公共醫療服務人才的培養,防止出現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公共衛生危害防控人才的斷檔。
3.4、 適應口岸通關模式轉變
近年來,我國口岸通關模式發生了巨大轉變,以深圳為例,2019年經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員達逾2 .5億人次,日均約69萬人次。近年來,口岸客流的持續增長與口岸原先設計能力的矛盾愈加凸顯,盡管通過增加旅客出入境自助查驗通道等多種手段,口岸的通關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升。這種“大通關”的模式,讓保健中心更加注重精準化、高效化服務,充分利用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對口岸公共衛生進行防控,以適應通關模式的轉變。
3.5、 加強區邊和國際衛生保健經驗交流
擴大對外開放,加強國際衛生領域交流與合作,積極利用和借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是我國保健中心一直以來遵循的原則。在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之下,加強區邊和國際旅行衛生保健的經驗交流顯得尤為重要。保健中心應當立足本土防控經驗,與發達國家保持交流的同時,加強向發展中國家衛生事業的援助,從根本上提升我國國際旅行衛生保健的國際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馮子力,吳錦順,祝琰,等.新形勢下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發展思路探討[J].中國國境衛生檢疫雜志,2017,(03).
[2] 鄭琪.醫院多種用工方式的現狀及管理對策研究[J].繼續醫學教育,2017,(05).
[3] 楊慧麗,王玉蘭,付汝坤.改革形勢下對國際旅行衛生保健中心事業發展之路的探討[J].中國西部,2017,(01).
[4] 賴江濤.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探討[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