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認知語言學視角下,隱喻是一種思維方式,翻譯是一種思維活動,二者有不少共通之處。本文重點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分析隱喻英漢互譯過程,通過舉例的方式探討隱喻翻譯的方法。
關鍵詞: 認知語言學; 隱喻; 翻譯;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認知語言學視角下隱喻的翻譯方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認知語言學。認知語言學鉆探的是語言普遍性規則與人類認知規律之間的關聯。(李福印2008:14)是一門興起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語言研究學科,是一個獨立的學派。該學派認為語言是認知世界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結果,基于客觀世界的同一認識,不同民族語言的共性不是語言形式的共性,而是人的認知心理的共性。(趙艷芳2002:13)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說,理論上講,任何一種語言形式我們都可以理性的解釋它。因為任何一種語言現象,包括非常規語言現象,它背后總存在著一種認知規律。”(汪立榮2004:272)
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意義,所以隱喻成了認知語言學的研究重點。語言學不再是對語言內在特征的獨立解釋,而是揭示和解釋人類認知的有力手段。本文將側重點放在了認知方面,從認知語言學的視角剖析隱喻英漢互譯,通過舉例的方法探究隱喻翻譯的方法。
1. 隱喻的定義
隱喻是一種以乙事物的名義描述甲事物的修辭手法。(陳道明,2002)詩歌中使用最普遍。其比較通常是含蓄的;明喻中的比較則是相對明確的。隱喻作為一種重要的修辭方法,能指出了兩個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而且不使用喻詞。通常情況下,隱喻包括本體(tenor)、喻體(vehicle)、喻底(ground)三個部分。(程同春,2005:36)。例如:Don’t blame him.He’s just a stupid donkey.這句話中,he是本體,donkey是喻體,stupid是喻底。羅念生認為:隱喻是根據類比的原則所作的隱性比較。(羅念生,1986)
2. 隱喻的翻譯方法
譯者在翻譯隱喻時有多種選擇:意譯以傳遞準確信息,或稍加修改,或直譯,不改變其句式以求文本形式對應。這些都與語境因素和文化因素密切相關。然而,傳統的、為大眾所接受的隱喻翻譯方法通常是將隱喻視為一種修辭手法。翻譯是一種認知活動,它以認識主體與實際經驗背景相關的多重互動為認識基礎,譯者應對源詞表達的意義有透徹的理解,并將其轉述為目的語,刻畫出作者筆下的現實世界和認知世界。(王寅,2005:17)
雖然在外行人看來翻譯就是一種語言活動,但單詞的恰當處理、句子的合理翻譯和整個篇章的有機聯系是統一的。語言與思維是緊密相連的,只研究語言是無法解釋翻譯本質的,還必須探索思維的作用。因為“兩個民族語言的翻譯活動是人的思維活動,翻譯的過程是思維活動的過程”,“對翻譯活動起著決定作用的是特定語言環境的邏輯研究,而翻譯活動的決定因素是思維活動。”(閻德勝,1992)
關于隱喻的翻譯,有學者提出了七種翻譯方法:一、相同的喻體可以直譯,二、在目的語中尋找合適的喻體代替源語中的喻體,三、隱喻轉換為明喻,四、明喻和喻底相結合,五、將隱喻轉化為喻底,六、省略,七、隱喻和喻底相結合(Newmark,2001:84-96)。本文將這七種翻譯方法總結為兩大方法,即映射對等翻譯法與偏移等效翻譯法。
2.1 映射對等翻譯
所謂映射對等,指的是將源語篇章中的源域和目標域直接投射到目的語篇中,是一種對應映射的關系。這一翻譯方法與直譯類似,但不同的是,映射對等翻譯是從認知的角度出發、專門針對隱喻翻譯的方法。這一翻譯方法在處理漢英共有的知識方面效果頗佳。
針對英漢語言中相同的隱喻表達,我們可以使用映射對等翻譯。這樣既可以保留原隱喻的內容與形式,又能豐富目的語的表達方式,展現文化包容性。(程同春:2005:38)下面通過舉例分析逐一解釋。
漢譯英例句:
(1)他在40歲時達到了事業的巔峰。(He reached the peak of his career at the age of 40.)
這里“事業的巔峰”形容的是達到了事業的最高點,在中英文當中都有這種表達,所以可以采用映射對等的方式翻譯,直接譯為:“peak”。
英譯漢例句:
(2)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心有猛虎,細嗅薔薇。)
這句話出自英國詩人西格里夫·薩松(Siegfried Sassoon)的一首詩,余光中先生將其譯為“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采用的就是映射對等的翻譯方法,簡潔明了,保留了原文的韻味,富有詩意。
(3)David wasalioninthebattle.(大衛在戰斗中勇猛如獅。)
在英語中,“lion”象征著高大威武和勇猛的形象,在漢語中,“獅子”也有勇猛的意思,二者互通,所以可以采用映射對等譯法。
2.2 偏移等效翻譯
英漢中有對等的知識也有不對等的知識,其中不乏有典故的隱喻,譯者在翻譯時有必要采用偏移等效翻譯。所謂偏移對等翻譯,是指在譯入語中尋找相似的隱喻詞并進行翻譯,雖然對應的源域和目標域有所偏移,但是語言效果是一樣的。
漢譯英例句:
(1)如果任由他們大行其道、橫行霸道,那么什么是意識形態偏見,什么是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這就是最好的例證。(Ifthosecanbeallowedtohavetheirwayanddoev erythingintheirpower,thenthisistheperfectexampleofideologicalprejudice,biasagainstChina.)
漢語中常出現四字詞語連用,在幾個詞語意思相近的情況下,可以不必將所有詞語悉數譯出。這句話中“大行其道”、“橫行霸道”意思相近,都有任意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意思,按照偏移等效原則,翻譯為“doeverythinginone’spower”,“有色眼鏡”其實就是有偏見,譯為biasagainstChina,簡潔明了。
(2)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對于一個家庭來說這是天大的事情。(Employmentmattersthemostinpeopl e'slives.Itissomethingofparamountimportanceforallfamilies.)
句中“天大的事情”意思就是這件事很重要,在英文中沒有與之對應的表達,所以適當偏移,將其譯為“somethingofparamountimportance”傳遞同樣的信息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翻譯方法。
(3)隔岸觀火最終會殃及自身,落井下石到頭來將信譽掃地。(Whenadisasterwreakshavoc,watchin gfromanapparentlysafedistanceandsit tingidlewilleventuallybackfire.Pointingfingersatotherswillonlyendupdama gingone’sownreputation.)
“隔岸觀火”是一個成語,翻譯起來有點難度,首先要理解這個詞的具體意思,然后根據理解翻譯為英文,雖然在形式方面有點不對等,但是意思方面能解釋的很清楚,這就是偏移等效的妙處所在。
(4)中國不是救世主,但我們愿做及時雨,是在朋友危難時同舟共濟的真誠伙伴。(Chinaisnotasavior.Butwetrytobeafriendinneed,a sincerepartnertobecountedonintimes ofdifficulty.)
這句話中“救世主”一詞有相對應的英文表達,但是“及時雨”、“同舟共濟”兩個詞沒有,所以為這句話的翻譯增加了些難度。“及時雨”通常比喻適時的幫助。“同舟共濟”比喻需要團結互助,也比喻利害相同。翻譯時詳細闡釋這兩個詞的含義,讓讀者能夠理解。
英譯漢:
(5)This watch costsanarmandaleg!(這個手表太貴了。
這里的“anarmandaleg”如果直譯成“一只胳膊和一條腿”會讓讀者云里霧里,不知所云,應該搞清楚這句話是否有深層含義,查閱資料,可以得知這句話的意思是花費太多,因此可譯為:這個手表太貴了!
采用偏移等效的翻譯方法有利有弊,弊在于會造成一些文化交流的缺失,但是如果直譯的話更會讓譯人語讀者不知所云。所以兩種文化意象不同的隱喻,翻譯時使用偏移等效法為譯入語文化找到相應喻體,反而有利于文化的理解和交流。
3. 總結
如上所述,在認知語言學視角下,可以用映射對等和偏移等效的方法來翻譯隱喻,雖然類似于傳統翻譯理論的歸化與異化、直譯與意譯,但是其是更高層次的、從認知角度進行隱喻翻譯的方法。實際翻譯中使用哪個方法要視情況而定。一般來說,映射對等翻譯加上適當的解釋是最有效的方法,達到“信”的標準的同時,還可以保留原文形式,體現“雅”,不僅如此,還能促進英漢語言文化的交流。
參考文獻
[1] Peter Newmark.Approachesto Translation[M].北京: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陳道明.隱喻與翻譯---認知語言學對翻譯理論研究的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9.
[3]程同春.英語隱喻的思考與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5:36-38.
[4]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羅念生.詩學[M].中國戲劇出版社,1986.
[6] 汪立榮.語法理論與英語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7]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8]閻德勝.論翻譯活動的哲學實質[J].中國翻譯,1992(3):11-15.
[9]余立三.英漢修辭比較與翻譯[M].商務印書館,1985.
[10]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