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武術操是將武術基本功練習與節拍體操結合起來的一種體育運動形式,其特點是實用性、表演性、趣味性強,易于學習和推廣。近年來,武術操在大眾健身運動中備受青睞,其良好的健身效果獲得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不同階段的學校教育中也開始引入武術操,用以提高在校學生的體質與體能。高校在公體課教學中引入武術操的創編與應用,既能發揮其增強大學生體質與體能的功能,又能有效傳承、發展中華武術文化,可謂一箭雙雕。研究高校公體課教學中武術操的創編與實踐應用,有一定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 武術操; 高校公體課; 創編; 實踐應用;
Abstract: Wushu gymnastics is a kind of sports form combining the basic skills of Wushu and rhythmic gymnastics. It is characterized by practicality,performance,interest and easy to learn and promote. In recent years,Wushu gymnastics has been favored in mass sport,while its good fitness effect has been recognized by people of different fields. It has also been introduced into school educa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to improve the physique and physical ability of school students. The introduction of its cre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colleg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an not only strengthen its functions of the physique and physical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but also effectively inherit and develop Chinese Wushu culture. It is of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creation and practice of Wushu gymnastics in colleg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Keyword: Wushu gymnastics; college public sports courses; creation; practice application;
武術操是將武術基本功練習與節拍體操結合起來的一種體育運動形式,其突出特點是實用性、表演性、趣味性強,易于學習和推廣。近年來,隨著人民物質文化生活與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全社會興起了全民健身的熱潮,武術操在大眾健身運動中獨樹一幟,備受廣大愛好武術與健身的民眾青睞,其良好的健身效果獲得社會各界人士的認可。隨著武術操影響的擴大,教育界也開始研究武術操的開發與利用,學校體育也在不同程度上探究武術操的引入與應用。體育(physical education)是一種以身體與智力活動為基本手段的獨特社會文化現象,可分為大眾體育、專業體育、學校體育等多種種類。學校體育教育以體育為媒介,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體質與體能、促進人的全面為目的。高校體育教育有課間操、體育課、戶外體育活動等多種形式,但體育課是高校體育教育最基本的形式之一,因此,在高校公體課教學中引入武術操既能發揮其增強大學生體質與體能的功能,又能有效傳承、發展我中華武術文化,可謂一箭雙雕。
1、 高校公體課教學中引入武術操的價值
價值取向和標準決定價值判斷,影響人們的價值追求與選擇。體育價值取向是指主體根據體育對其自身及社會的意義或重要性進行評價和選擇的原因、信念和標準。[1]我國學校體育在歷經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價值取向也在不斷流變,當前“學生為本、健康第一”成為主流的學校體育價值取向。學校體育價值取向在學校體育教育中具有導向和教育功能,一方面引導學生積極、科學地參與體育鍛煉,提高自身體質與體能;另一方面,倡導、激勵學生樹立健康、積極的體育精神與意識。因此,厘清高校體育教育價值就顯得十分必要。武術是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必修內容之一,在高校公體課教學中引入武術操具有多元的價值。
1.1 、文化價值
中華武術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歷經千年源遠流長,將中華武術中的基本動作,包括身法、腿法、步型、步法、手型、手法等經過創編組合在一起,再配以不同風格的音樂,以符合操節拍的形式展現出來就成為武術操。將武術操引入到高校公體課教學實踐中,在武術操教學中,大學生可以深度接觸與學習中華武術,增進學生對傳統武術文化的理解與興趣有利于在體育教育與教學的中潛移默化地傳承與發展中華武術文化。
1.2 、教育價值
學校體育最核心的價值是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人的體質和健康。身體素質是人體各器官系統功能的綜合表現,主要包括身體形態、生理機能、運動素質和運動能力。運動素質指人體在從事體育運動或體力勞動時,各器官系統表現出來的各種機能能力,主要包括速度、靈敏、力量、耐力和柔韌等方面。武術操在身體形態矯正與塑造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身體是藝術的表達、是武術的靈魂,是精氣神的展現。[2]例如少林功夫在身形上要求修煉者“站似一棵松,臥似一張弓”,武術操的頭正、頸直,沉肩、挺胸、立腰等姿勢都有利于學生的身體體態塑造訓練。武術操動作多、運動量大,動作組合的整合性、趣味性強,能在練習中活動身體的各個部分與組織,在剛柔并濟的武術動作練習中兼以氣息調整,其運動量與運動負荷更有利于促進人的生理機能發展。
1.3 、運動價值
運動能促進人的體質與體能發展,體能是通過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柔韌、靈敏等運動素質所表現出來的人體的基本運動能力。不同的運動專項有不同的競技特征,例如舉重主要看力量,長跑主要靠耐力。武術操作為大學生的體能訓練項目不但對參訓者的神經、骨骼、肌肉等系統的發展都有積極的影響,而且對學生的動作協調性、柔韌、靈敏性等都有積極意義。
2 、高校公體課教學中武術操的創編原則
2.1、 科學性原則
武術操的創編以武術基本動作為媒介,選編動作時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與運動負荷。一套完整的武術操運動負荷要遵從“小-大-小”的循序漸進原則,動作編排上要包含全身不同部位的動作,包括身法、腿法、步法(進步、退步、上步、撤步、墊步等)、手型(掌、拳、勾)、步型(馬步、弓步、歇步、仆步、虛步)、手法(拳法、掌法、勾法),整套動作要自然流暢,充分展示武術的藝術美的同時,注重技擊與防守相結合。
2.2 、教育性原則
高校公體課引入武術操作為武術部分教學內容的素材,就要求武術操的創遍要符合教育性原則,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目的,合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應設置合理的、符合小大學生特點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不僅要注重體現整節課對大學生的基本功、基本手型和手法、基本步型和步法的要求,也要注重在各種動作演練時對基本技法的訓練。其次在教學中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例如把示范和講解相結合,運用游戲化、情境化教學法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3 、整體性原則
一套完整的武術操套路組合往往包含不同的武術基本動作,它以武術的技擊動作為素材,再以攻守進退、剛柔虛實、動靜疾徐等矛盾運動的變化規律編排而成,故又被稱為“套路”。從套路這一概念來看,就充分體現了武術操創編的完整性。另外,武術操的教學不僅僅是一種技能練習,它應該與除運動以外的其他方面的發展相融合,如興趣培養、情感體驗、武術有關知識的滲透等。
2.4、 趣味性原則
武術基本功的練習往往比較枯燥,但創編成的武術操要選配與動作套路風格匹配的背景音樂,動作表現節律要韻律化,這就增加了武術操教學的趣味,提高學生學習武術操的積極性和自主性。
3 、高校公體課教學中武術操創編的實踐應用思路
3.1、 廣泛搜集整理創編素材,根據需要確定整套操的編排形式與套路形式
武術操的編排形式主要有套路式和操節式,兩種形式各有特點。套路式武術操表演性更強,適合于學校大型運動會的開幕式及其他文藝形式的表演;操節式武術操節拍韻律感強,健身效果更佳,適合于學校大課間操及其他人群的健身活動。套路式武術操的編排重點是套路動作的選編與組合。套路動作創編以武術基本動作為素材,整個套路動作一方面要有連貫性,動作之間的過渡要自然流暢,一般編排三十到五十個動作為宜;另一方面,動作選擇要涉及全身不同部位。操節式武術的操節編排一般以每節八拍,由六到八節組成。編排時要注意每八拍的動作要相對連貫,還要考慮隊列隊形變化以及位移等因素。
3.2 、整套操的結構布局要合理、科學
整套操的結構布局要遵循運動規律及學生的運動能力與負荷,一般而言,一套完整的武術操結構主要包括起勢、主要內容、收勢三部分。從運動負荷來看,起勢部分運動量要小,可以讓練習者熱身,主要內容部分的運動量要大,以達到強身健體的鍛煉實效,收勢部分的運動量要小,主要是以身體放松為宜;從動作難度、幅度來看,要遵循“小-大-小”的運動規律。一套結構合理、難度適中的武術操,能很好地體現健身、娛樂和教育價值。[3]
3.3 、創編能力培養與套路演練相結合,為學生將來的創編實踐打下堅實基礎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高校公體課教學中的武術操教學要將武術操的創編能力培養與套路演練相結合,一方面通過理論教學讓學生了解武術操的特點、價值與創編原理,另一方面要通過創編實踐演練來將理論與實踐貫通,已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這也是“創編”的意義所在,所謂創編就要求學生有一定的選擇預處理素材的能力,要突出創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培養,這也是武術操創編的多元教育價值之一。
3.4、 音樂選配與動作表現風格一致,體現操節與音樂的融合,有效激發學生的精氣神
中國武術歷來講究身心合一、內外兼修,武術操的編排與演練以武術動作為元素,也講究身心兼修。為了提升武術操的表現力,一般都要選配背景音樂來最大限度地激發練習者的精氣神,這一點在套路式武術操表演方面尤為重要。例如太極是一種以柔克剛的拳法,所以在創編類似太極風格的動作緩慢輕柔的武術操時,可以選擇一些輕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更能提升學生的演練效果;少林棍法練習起來呼呼生風,節奏生動、快速勇猛,我們創編類似風格的武術操就要選擇“中國功夫”這樣風格的音樂,更能激發演練者的精氣神。在武術操的音樂選配時要充分考慮武術操的動作表現風格,選擇與其風格一致的音樂,才能體現操節與音樂的融合,有效激發學生的精氣神。以學校運動會開幕式的表演性套路式武術操為例,氣勢恢宏的背景音樂能夠煥發演練者的萬丈豪情,增加其文化自信,培養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3.5、 健身性、表演性、趣味性兼容并蓄,提升武術操創編的整合性
學生對于武術操的學習能使其感受到強身健體的效果,通過長期對武術操的練習不但可以調節人體內環境穩態,對多種慢性疾病都有良好的醫療保健作用,也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生理學基礎。[4]許多研究表明武術操能提升練習者的體質健康,具有很好的健身性,這也是高校引入將武術操的根本目的之一,但武術操本身具有多元價值,創編武術操的實踐中要注重整合性,做到健身性、表演性、趣味性兼容并蓄。
3.6 、不斷提升教師武術教學素養,保證武術操進高校的持續發展
教師是武術教學的執行者,良好的師資是武術教學的基本保障,加強武術師資的培訓有利于保證武術進校園的健康持續的發展。[5]高校武術操教學需要優秀的師資力量支持,教師自身的武術素養與教學機制都是武術操創編教學的核心素養,只有不斷提升教師武術教學素養,才能保證武術操進高校的持續發展。
4 、結語
綜上,武術操取材于中華民族文化瑰寶武術,在時代發展的今天,武術操創編在繼承、保留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時又融入了時代元素。武術操走入高校不但能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提升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還能促進大學生體質健康,更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因此,研究高校公體課教學中武術操的創編與實踐應用,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與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苗志文,張帆.我國競技體育價值取向的轉變[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7):125-126.
[2] 王林.武術養生文化國際傳播研究[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4.
[3]付明萍,李擁軍,郭麗麗,張帆.體育視角下武術操的創編研究[J].滁州學院學報,2016(4):89-91.
[4]馬琴,劉秀峰.武術操在高校武術教學中開展的意義與策略研究[J].武術研究,2019(8):67-69.
[5]呂福祥.武術進校園發展趨勢研究[J].武術研究,2018(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