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對當前中小會計事務所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從市場競爭、內部管理、人才儲備、行業環境等幾個方面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并結合實情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希望對于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的發展有所參考。
關鍵詞: 會計事務所; 發展困惑; 應對策略;
會計師事務所作為審計鑒證及管理咨詢的重要機構,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中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監督評價及民間智庫的作用,我國目前會計師事務所發展的現狀是,大型會計師事務所主要對接金融資本市場,其利潤占行業份額比例極高,導致數量龐大的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由于自身規模、實力、資質等原因在殘酷的行業競爭中飽經風雨,極力求存。因此,對于中小會計師事務所來說,如何在當前良好的經濟環境之中把握機遇,實現穩定化發展,是目前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必須考慮的問題。中小會計師事務所應當關注自身發展受限的原因,結合實情,明確策略,勇于創新,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需求的處理方案。
1 、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發展所面臨的困惑
1.1 、市場競爭力不足
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局限性相對明顯,具有相對明顯的特征,包括資金有限、人才匱乏、業務經驗不足等,因此不具備承接大型項目的能力,在競標中通常也受限于自身品牌知名度而不幸落敗,即便能夠順利承接,也極有可能由于團隊專業性的問題而導致項目無法順利完成,從而因違約而不得不付出巨額的賠償。但是從另一角度講,對于中小會計師事務所來說,如果一味承接小型項目,又會因收益低、競爭劇烈等因素,導致事務所長期處于收益不足,或是虧損的狀態。那么,對上述現象進行總結,我們可以發現,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現在處于一種“大活搞不定,小活吃不飽”的尷尬狀態。
1.2 、會計師事務所客戶管理能力不足
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的準入門檻較低,因此,現在各大中城市,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如同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目前,全國各地的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總數已超過8600家)。這些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的業務類型基本相似,導致中小會計師事務所之間展開激烈的同質化競爭。由于同行業競爭激烈,對每一家中小會計師事務所來說,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便是本事務所的生存和發展。因此,許多中小會計師事務所每天都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用于承接項目,卻不重視抓好客戶管理。
另外,國內中小民營企業的數量超過數千萬家,但中小民營企業之間同樣存在著激烈的同質化競爭,導致中小民營企業利潤率不斷下降,生存日益艱難。許多中小民營企業主又缺乏法律意識與道德素養,他們需要中小會計師事務所進行會計審計,但他們在接受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時,往往行賄要求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出具虛假的審計報告。許多會計師事務所迫于競爭的壓力,又禁不住金錢的誘惑,便與客戶互相串通,出具虛假的會計審計報告,嚴重影響了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的信譽。
1.3 、人才流失難以遏制
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由于收益不高,因此能夠開出的待遇十分有限,所以員工招聘的門檻偏低,新進員工多為應屆畢業生,工作經驗不足,財稅理論知識也不扎實,職業判斷力不足,工作效率偏低,客戶反饋普遍不佳。再者,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的人手十分有限,不可能擠出大量的時間精力用于新員工的教育培訓,只能讓新員工自行邊干邊學,如果新員工素質尚可,能夠堅持下來,適應工作環境固然很好,但絕大多數新員工均堅持不住而離職。上述部分堅持下來的員工,在個人能力有了長足的進步之后,又因待遇問題而離職,這就導致中小會計師事務所人才流失問題十分嚴重,成為應屆畢業生培訓的地方,而非長久工作之地。一旦到了審計旺季,項目組均是新人,往年所做出的努力盡數付之東流,又要從頭再來。長此以往,無法形成一支具備協作精神的專業性團隊。
1.4 、行業監管從嚴
近年來,我國會計行業監管趨于嚴格化要求,注冊會計師協會對于會計師事務所監督檢查的力度明顯增強。會計師事務所面對這樣的行業環境,務必謹慎小心,恪守行規。尤其是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原本收益十分有限,為了應對強度日趨增高的審計風險,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審計成本,這就使得經營壓力驟增。一方面是國家行業監管的嚴格化,另一方面是行業內競爭的加劇,使得中小會計師事務所不僅要規避風險,同時也要確保收益,使事務所處于一種進退失據的狀態。
1.5 、信息化技術的沖擊
當今時代,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飛速發展。各主要發達國家都在投入大量資金、人才研究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傳統的人工審計有可能被人工智能審計所取代。中低端財務及審計職位完全有可能為人工智能所取代。雖然目前來看,趨勢尚不明顯,但這層顧慮是有道理的。
2、 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發展困惑的應對措施
2.1、 事務所業務的標準化發展
中小會計師事務所承接的業務差異化十分明顯,表現在客戶類型、行業、工作難度及周期等,這就給事務所在人員以及時間的安排上帶來了較大的困難,項目組成員不固定屬較為常見現象。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工作制度、標準缺乏統一性標準,同時并未設置制定標準的部門,這就導致中小型事務所業務標準化發展困難。針對該問題,中小會計師事務所應當重視事業所業務的標準化發展,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從審計工作指南、資料收集清單、客戶信息、審計工作總結及審計質量符合等幾個方面著手。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方向,具體業務標準化內容的制定,尚需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結合自身實情予以擬定。
2.2、 優化管理架構,建立素質過硬的審計團隊,塑造良好的企業文化
從我國目前中小型企業的管理架構來看,多是由上至下的一種機械性結構,由上級領導發布命令,基層職工恪守執行,沒有事先效果評估,缺乏事中監控,事后也未展開反饋及總結。如果僥幸成功固然不錯,一旦失敗就會怨天尤人,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不思改變。當然,這種現象在中小會計師事務所中也體現得十分明顯。對此,我們要優化中小會計事務所的內部管理架構,形成一種上下級之間協同配合,互相交流反饋,循環性的管理架構。營造一種上級重視下級,下級信任上級,領導與員工打成一片的管理氛圍,并將之逐漸打造為一種企業文化,讓新進員工能夠在薪資待遇之外,找到適合自己工作富有學術性氣息、和諧的工作環境。
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的團隊建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教育培訓,雖然集中式授課不失為一種理想的手段,但其學習模式過于被動,成效有限。會計師事務所應當結合自身特點,做到產學研用相結合,定期于事務所內部或是聯合其他事務所展開座談交流。事務所各項目小組,除要完成日常工作之外,還要分別承接所內所布置的科研課題,使所內所有員工能夠沉下心來進行財務審計研究,為自身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這也是中小會計師事務所培養人才,謀求自身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
2.3 、堅持走信息化審計道路
時下,信息技術革命方興未艾,在量子計算、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會計行業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有消息稱,歐美等國家的會計事務所投入巨資研究財務審計人工智能,試圖取代人工。此消息一經披露,引發了業界巨大的震動。我們可以站在信息化發展的視角上,想象未來的“云審計”:
云審計融合云平臺、大數據技術與人工智能技術,覆蓋國內每一家中小企業和大中型企業、商業銀行、互聯網銀行。每一家企業每一筆會計業務都會自動產生出數字憑證,數字憑證經人工智能技術掃描后直接上傳到云端。云平臺通過大數據技術每天對各家企業的財務數據進行統計,然后形成報表。報表再傳送到具有審計功能的人工智能審計系統,進行全方位審計,最后自動形成審計報告;并將云審計報告發送給企業、稅務部門。整個過程幾乎不需要任何人工操作,還可以防止一切舞弊的漏洞。因此,對于中小會計師事務所來說,應當密切關注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跟緊時代潮流,堅持走信息化審計道路。
所謂審工結合,顧名思義就是審計與理工的結合,所謂理工,即指計算機技術。從現狀來看,目前市場上的審計軟件繁多,但大多并不好用,同時由于目前缺乏統一的企業財務軟件,所以收集而來的數據源差異較大,導入軟件后錯誤頻出。因此,應當為各中小會計師事務所推出標準化的會計審計軟件與企業財務軟件。此外,由于此次工作已將函數公式預設,下次工作時只要將數據導入模板之中即可,整個工作數分鐘內就可以完成,這對于提升工作效率價值突出。此外,預設的函數公式能夠完成相對復雜的計算及邏輯處理,這也是審計自動化優勢所在。
總的來說,出于對當前信息化發展的趨勢來看,如果想要在人工智能時代保持自己的競爭力,那么財務審計人員應當具備豐富自身技能的意識,樹立多元化技能綜合發展的理念,爭做復合型人才。為了達成這一目標,審計人員處理財務賬目時,應當具備兩套思維,其一,我們稱之為傳統審計思維,主要是審計人員的財務學識所組成;其二,我們稱之為信息化思維,主要是利用信息技術,高效化、準確化展開工作。
3、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困惑主要包括市場競爭力不足、內部管理能力有限、人才缺失等。這些困惑及問題,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它終究只是表面現象,并不會切實危及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的生存發展。對此,中小會計師事務所要敢于面對挑戰,理性分析自身在發展過程之中所遭遇的問題,積極謀求變革,實現日常事務的標準化發展,優化管理架構,精心營造良好的企業氛圍,建立一支素質過硬的專業化隊伍,堅持走信息化審計道路,以求在日漸激烈的市場環境之中保有強大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陳乃果,常征,李娟,等.泰安市會計師事務所行業狀況分析及發展對策研究[J].齊魯珠壇,2019(05):32-39.
[2]田田.淺談會計師事務所內部控制機制的構建與完善工作[J].現代經濟信息,2019(09):107.
[3]王雅慧.我國中小型會計師事務所發展戰略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2):167-169.
[4]伍建飛.關于中小會計師事務所應對財務舞弊審計風險的研究[J].財會學習,2018(13):161+163.
[5]劉慧.北京市中小會計師事務所發展戰略研究[D].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7.
[6]曹偉.當前時期下中小會計事務所審計質量控制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若干思考[J].知識經濟,2017(11):97-98.